【中长期发展规划】《六安城区环境卫生设施布局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2-2035年)》政策解读
2024年12月6日,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六安城区环境卫生设施布局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2-2035年)》,该规划是保障城区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空间需求,优化城区环境卫生设施布局的重要依据。现解读如下:
一、起草背景
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大背景下,围绕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新的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对垃圾分拣、收集转运和处置等环卫设施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卫生设施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是维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转、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精细化、常态化、长效化管理的重要方面。环境卫生国土空间专项规划作为市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目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专项内容上的深化和补充,对实现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补齐环境卫生设施用地缺口,提高环境卫生品质,推进六安城区环卫事业可持续发展,特编制《六安城区环境卫生设施布局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专项规划》)。
二、起草依据
本《专项规划》的起草依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城市公厕管理办法》《安徽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安徽省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六安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六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住建部等部门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建城〔2019〕56号)、《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建城〔2020〕93号)、《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发改环资〔2020〕1257号)、《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六安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六政办秘〔2019〕81号)等政策文件;《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GB 50337-2018)、《市容环卫工程项目规范》(GB 55013-2021)、《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2012)、《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 19095-2019)、《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CJJ 134-2019)、《大件垃圾集散设施设置标准》(T/HW 00002-2018)、《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T 47-2016)、《城市道路清扫保洁与质量评价标准》(CJJ/T126-2022)、《城市水域保洁作业及质量标准》(CJJ/T 174-2013)、《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16)、《安徽省城镇公厕标准图集》(DBJT11-236)等规范标准;并与《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六安市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专业规划(2011-2030年)》《“十四五”安徽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了衔接。
三、起草过程
2022年5月,完成《专项规划》初稿,完成初稿后通过会议、座谈等多种方式多次内部讨论修改完善后,形成《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市级相关部门、区县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于2022年10月至11月期间,通过政府和门户网站发布《六安市环境卫生设施布局国土空间专项规划》(文本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征求意见过程中,共收到有关单位提出的修改意见7条,公众反馈的意见3条,均予以吸收采纳。2023年8月2日,市城管局组织召开了《专项规划》专家评审会并形成专家意见。经过修改完善,形成《专项规划》文本、说明书、图则、矢量数据等规范成果。2023年9月,《专项规划》报送市自然资源局进行合规性审查,11月进行了合法性审查。2024年1月,六安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办公室会议2024年第一次工作例会对《专项规划》进行了审查。2024年6月提交市规委会全体委员会议2024年第二次会议,逐条落实会议意见和要求后形成《规划》文本、图集、规划说明、矢量数据等完备成果。2024年11月1日,报六安市自然资源规划(林长制及绿化)委员会2024年第一次全体委会会议审查通过。2024年12月6日获市政府审批(六政秘〔2024〕128号)。
四、主要内容
《环卫规划(2022-2035)》主要包括总则、环卫作业量预测、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规划、其他固废收运处理规划、环卫工程设施规划、其他环境卫生设施规划、城市保洁规划、规划项目与实施及附则,共九章四十三条。
(一)垃圾分类处理精细化。明确生活垃圾分为四大类,制定近远期分类目标,从分类方式到收运处理各环节精细化规划,不同垃圾类型采用不同收运模式和处理设施,如其他垃圾转运站模式转变、厨余垃圾多种收运模式结合等,全面构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体系。
(二)固废处理体系多元化。涵盖建筑垃圾、粪便、大件垃圾、绿化垃圾等多种固废收运处理规划,根据各类固废特性制定相应收运模式、处理方式及设施建设规划,形成多元化固废处理格局,如建筑垃圾分类堆放运输与资源化利用,大件垃圾修复与回收处理体系建设等。
(三)环卫设施建设规范化。包括生活垃圾焚烧厂、餐厨垃圾处理厂扩建,新建多个环卫综合基地,同时对公共厕所、环卫车辆停车场、环卫工人作息场所等设施合理规划布局与建设标准设定,全面提升环卫设施水平,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如不同区域公厕按功能区标准设置,环卫综合基地多功能集成配置等。
(四)保洁作业管理智能化。按照规定对道路保洁划分等级,规定保洁要求与方式,推广机械化、智能化作业,如高标准保洁区域机械化率达100%,试点无人驾驶保洁区;水域保洁同样划分等级,采取机动船加人工保洁方式,设置管理站和上岸点,配备环保型船舶,提升城市保洁效率与质量。
(五)规划实施保障综合化。从组织、政策法规、设施用地、科技队伍、社会宣传教育、环卫经费、应急机制到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机制等多方面提供保障措施,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形成完整保障体系,如成立领导小组协调多部门工作,完善法规文件支持环卫工作,保障设施用地性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社会宣传等。
五、创新举措
(一)理念创新。在垃圾分类处理中,强调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理念,不仅关注分类收集,更注重收运、处理各环节衔接与优化,如厨余垃圾“直运+转运”模式及与其他垃圾的分类转运,提升垃圾处理效率与资源回收利用率,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在环卫规划中的深度应用。
(二)技术创新。在保洁作业方面,积极推广新型保洁机具、新能源机械装备以及智能化作业技术应用,如无人驾驶保洁区试点,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保洁质量与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使环卫作业紧跟时代技术发展步伐,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现代化水平。
(三)管理创新。构建综合化规划实施保障体系,打破传统环卫管理单一模式,从多维度保障规划落地,特别是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增强公众参与度与监督作用,使环卫规划从制定到实施全过程更加透明、科学、民主,促进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模式向协同治理转变。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协调多部门解决重大问题,监督检查进展与落实情况,通过多种保障措施推动环卫项目建设,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环卫管理机构,促进环卫工作有序、持续发展。
(二)政策法规保障。针对环卫各方面工作制定规范性文件,为其提供指导与操作细则。
(三)设施用地保障。将规划成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保障环卫设施建设用地,明确建设纳入相关规划计划,规范规划部门操作流程,确保环卫部门审查权。
(四)科技队伍保障。充实环卫部门专业人员,加强培训与交流,学习先进经验。
(五)社会宣传教育保障。利用多种媒介宣传环卫政策法规与措施,加强全民环境意识教育,尤其重视对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宣传垃圾分类等工作。
(六)环卫经费保障。各级政府将环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修订完善垃圾处理费征收办法,落实产生者付费制度。
(七)应急机制保障。成立应急处理机构,制定预案与措施,提升干部能力,管理应急经费,降低突发事件危害。
(八)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机制保障。遵循公开便民原则,拓展群众参与渠道,遵守社会公众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