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城区停车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3-2035年)》政策解读
2025年4月24日,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六安市中心城区停车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现解读如下:
一、起草背景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治理城市停车难,强调科学编制停车设施规划在解决“停车难”问题中的引领作用。根据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停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公交管〔2019〕345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21〕46号)、《关于近期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重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基础〔2021〕676号)、《安徽省城市停车场建设行动方案》(建城〔2019〕120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皖国土规办〔2021〕18号)和六安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清单要求,特开展《六安市中心城区停车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3-2035年)》。
二、起草依据
本《专项规划》的起草依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建城[2015]129号)、《城市停车规划规范》(GB/T51149-2016)等相关规范要求,同时参考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六安市人民政府《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规划文件。
三、起草过程
2022年6月启动编制工作。2022年6月至7月,编制单位开展停车普查、资料收集等工作;2022年8月,编制单位与我局初步对接普查报告编制成果;2022年9月,编制单位向我局汇报规划编制初步成果;2022年10月,我局组织召开部门意见征求会,征求了市自然资源局等相关部门意见;2023年4月,编制单位与市自然资源局、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团队进行沟通对接,并形成书面意见;2023年8月至9月,编制单位向我局汇报修改后的项目成果,并对新增停车场进行了补充踏勘;2023年11月,我局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并形成专家评审意见;2023年12月至2024年10月,经修改完善,形成规划文本、图件、说明书、普查报告、矢量数据等正式成果;2024年11月通过小规委会审查,其后编制单位根据小规委会审查意见对规划成果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2025年2月10日,报六安市自然资源规划(林长制及绿化)委员会2025年第一次全体委会会议审查通过。2025年4月24日获市政府审批(六政秘〔2025〕37号)。
四、主要内容
(一)明确停车规划目标。
形成以配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公共泊位为补充,体现新城适度、老城控制的停车供应体系,并通过智慧加持,政策机制建立,规范停车秩序,提升城市空间颜值,助力六安市打造“水城六安、绿城六安、文城六安”,建设理想的宜居城市。近期以问题为导向,缓解重点片区停车供需矛盾。配建泊位与公共泊位占比分别达到80%-90%、10%-20%。远期以目标为导向,满足车辆总体停车需求。泊位总数控制在小汽车拥有量的1.2倍;配建泊位与公共泊位占比分别达到 85%-95%、5%-15%。
(二)停车分区明确区域政策
针对不同的供需平衡策略,不同的现状和规划设施条件,不同的停车发展阶段,将六安市中心城区主城区分为一类区、二类区、三类区共三个大类。在进行停车需求预测的过程中,根据六安市用地特征、交通运行特征、控规编制单元和本次需求预测目标,将六安市研究范围划分成5个交通大区、28个交通小区。
(三)停车总体规划
本次规划六安市中心城区六安城区路外公共停车泊位需求总量为41753到46230个,现状路外公共停车场共72处,泊位为8856个,停车泊位缺口至少32897个,规划新增规划停车场135个,并将18个具有公共属性的配建停车场纳入路外公共停车场,合计提供42894 个泊位,满足规划需求。依据六安市停车现状、需求预测及为来年城市用地规划、道路网交通规划等,规划近期在现状22602个路内泊位的基础上新增增8900个,取消产权不清晰车位1675个,泊位总数为29827个,主要分布于商业广场、公共基础设施及医疗卫生设施周边。结合六安市货运枢纽规划,工业园区和物流仓储用地布局,结合城市出入口,本次规划新增以下 6处货运停车场,根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心城区主城区用地布局,远期取消现状1处货运停车场。
五、创新举措
(一)整合边角地块资源,拓展停车空间
通过地毯式摸排梳理出城市零星边角地块,将其规划为停车场、口袋公园等设施。结合地块所在区域需求,灵活布局生态停车场、邻里中心、公办幼儿园等多功能设施。
(二)智慧化停车管理与服务升级
依托省级充换电监管服务平台,整合全市停车场数据,提供实时泊位查询、导航及预约服务,打造“路内路外一张网”的智慧停车体系。通过动态定价和智能化改造,提高车位周转率。
(三)部门协同与审批流程优化
联审机制简化流程:设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服务窗口,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缩短充换电设施建设周期。将停车设施布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强化与竖向规划、交通规划的衔接,确保土地高效利用和工程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