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11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函
方圆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运用经济杠杆助推垃圾分类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自2019年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以来,通过政策引领、设施完善、宣传创新等多维举措,构建了覆盖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全链条管理体系。体制机制方面,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出台《六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等多项政策,明确分类标准与责任主体,并于2024年推动《六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立法工作,强化法治保障。设施建设层面,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全市建成分类亭(房)1053处,覆盖371个小区,主城区公共区域实现分类设施全覆盖;末端处理能力显著提升,生活垃圾焚烧总处理能力达3400吨/日,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增至4座(总能力225吨/日),并推进县域全覆盖。有害垃圾管理体系逐步完善,设置1053个小区收集点及3处区级暂存点,初步形成“投放—暂存—处置”三级体系。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健全基层治理机制
我市已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市级统筹政策制定与资源调配,区级负责监督考核,街道协调落实,社区组织动员,通过层级协作系统化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强化社区党建引领与居民自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组织居民通过“共商、共治、共评、共享”模式,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全过程,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同时,在条件成熟的社区、小区结合“共同缔造”创建工作,试点垃圾分类奖惩激励机制。对垃圾分类到位的单位、家庭、个人予以精神、物质等多方面奖励。继续推广垃圾分类积分激励机制,建立“垃圾分类绿色积分账户”。垃圾分类督导员引导居民关注并注册绿色账号,在正确投放生活垃圾后,通过扫描垃圾分类督导人员分享的二维码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当积分达到一定值时可兑换相应价值的生活用品或直接提现。以“小奖励”撬动“广回收”,在基层运用经济杠杆助推垃圾分类,提升了居民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和准确率,有效促进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二)凝聚社会组织合力
2025年4月,我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市社工部印发《关于开展2025年度六安市垃圾分类主题宣传和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暨第三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的通知》,要求发挥本地、本单位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作用,深入开展“分类志愿行”活动,发布垃圾分类倡议书,规范队伍登记、志愿者招募、队员审核,动员党员干部、志愿者、热心市民、分类达人等参与“桶边值守”“我当一天环卫工人”等志愿服务活动。全市已组建58支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初步形成公益组织协同推进机制。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或公益宣传活动30次以上,累计组织活动185场次,参与志愿者达4000余人次。通过“迎新春送春联,垃圾分类美家园”“垃圾分类普法”等特色主题活动,不断提升公众参与度与垃圾分类知晓率。同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优势,推动社区、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多方协作机制,组织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争做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践者、宣讲者、监督者,在调动市民积极性的同时,切实提升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水平。
(三)优化收运处置体系
针对不同垃圾类别,我市配备专用运输车辆,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六安市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车辆标识的通知》,目前城区拥有其他垃圾收运车83辆、厨余垃圾运输车14辆,基本实现运输能力与收集量相匹配。目前我市城区共有再生资源回收网点129个、分拣中心11个,初步形成了“分类投放—规范收集—高效运输—资源化处置”的闭环管理模式。
(四)强化宣传引导实效
联合市教体局发布《市推进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印发《关于开展六安市第三届全国城市生垃圾分类宣传周启动仪式暨志愿服务培训活动的通知》,开展了垃圾分类线上有奖知识问答,约10000余人参加;举办垃圾分类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60余场;持续营造浓厚的垃圾分类社会氛围。联合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在城区主次干道、重要商业地带、人员集中场所等投放垃圾分类公益广告,利用大型电子显示屏、门头电子牌、户外广告位、市政公共设施等多渠道宣传。市交通局督促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利用公交站亭、公交车载电视、出租车LED屏及各大客运站发布垃圾分类公益广告。市商务局督促全市农贸市场开展相关宣传,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确保垃圾分类宣传覆盖到每个角落。
感谢您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关注与支持!欢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六安市城市管理局
联系电话:3377829
2025年6月20日